📱 从 Pixel 到 iPhone : 序章

Only Apple can do.

—— 一次对理想与现实的双向放弃

2024 年初,我入手了 Pixel 8。 吸引我的,是它的小屏幕、比 Pixel 7 系列更自然的圆角、以及谷歌宣传的“本地 AI 功能”。 那时候我对 Pixel 的期待是:一台简洁、能体验 Google 原生系统最新特性的“理想主义手机”。 (是的,我非常喜欢 Pixel 的简洁。)

一年过去,理想依旧,但 Pixel 却变了。


🧩 半成品的实验室功能

Pixel 的「DeX 模式」和「Linux 终端」其实都是在 Pixel 8 发布一年后才推出的实验性功能。 谷歌一向喜欢“提前展示未来”,但这次的未来似乎还很遥远。 DeX 模式远不如三星的实现那样成熟;Linux 终端虽然让人眼前一亮,却几乎无法执行任何实际任务。Android 团队也许还需要更长时间,才能把它们打磨成真正能改善生产力的功能。

至于宣传的“本地 AI 功能”,我也无从体验——因为这些功能在获取手机 Root 权限后会直接失效。 根据一些社区和论坛的说法,Pixel 8 由于内存太小,可能不会再搭载高性能的 Gemini Nano 模型。


⚠️ Pixel 的小问题,不小

Pixel 8 的使用体验中,小 bug 几乎贯穿始终:

这些问题看似细微,但积少成多后,使用体验会让人非常疲惫。 Pixel 依然保留着那种“纯净”的系统气质,可惜用起来越来越不稳定,也越来越“折腾”。


🔒 Android 的自由,在慢慢被收紧

真正让我决定换回 iPhone 的,并不是这些小毛病,而是 Android 的整体方向。 过去我们认为 Android 是“自由的代名词”,但如今,它正一步步走向封闭。

Pixel 曾经是“开发者的机器”,但现在谷歌的策略明显转向“普通消费者”。 换句话说:Pixel 不再是给开发者玩的手机。


🧠 不只是系统一致性的问题

我并不认为 Android 的问题只是缺乏苹果那种“系统级一致性”。 Android 生态其实非常丰富,拥有最活跃的开发社区与最多样的创新思路。 但近年来,它的消费级产品正在逐渐“低质化”—— 大量外包开发与仓促上线的特性让 Android 系统变得逻辑混乱、审美崩坏。

说得直白点:阿三程序员太多了。 这种变化几乎出现在所有海外主流系统中,从 Android、Windows 到 iOS,都难以幸免。


🍏 为什么是 iPhone 17

我计划在年底购入 iPhone 17 标准版。 这代 iPhone 终于在性能、电池和屏幕上都有实质升级,虽然与同价位的 Android 旗舰相比仍有差距,但对我这种能长期忍受 Pixel 的用户来说,已经足够“轻松”。

iPhone 17 让我期待的几个点:

至于外观和系统界面,iOS 26 的液态玻璃风格在我看来与 Material 3 Expressive 一样丑且没有优点。 但用久了都会习惯——论用户的自适应能力,苹果确实拿捏得很好。


🇭🇰 为什么是港版 iPhone 17

我计划购买的是 iPhone 17 港版黑色标准版256GB。 理由也很实际:

这些对我这种经常折腾系统、注重实用性的用户来说,比双卡更有价值。


🔍 功能对照表

我先列出一些我关注的功能在两端的可用情况,待 iPhone 17 入手后,这张表会更加完善。

功能 Pixel 8 iPhone 17
Circle to Search ❔ Apple Intelligence 似乎提供类似功能,但是否像谷歌这样好用
Linux 环境 ✅ 使用 Termux + Chroot 实现 Debian 13 容器 + XRDP 远程桌面环境 ❌ 能否通过iSH实现?可能只能运行 Alpine Linux
NFC 交通卡 ⚠️(受解锁状态限制)
推送服务 ⚠️ 不稳定 ✅ 完整推送支持
Web Video Caster ✅ 支持完整 DLNA 功能 ❔ 需要验证
GPS Status ✅ 无广告 ❔ 未知
Markdown 编辑器 ⚠️ 用「纯纯写作」写 Markdown 体验一般 ❔ 也许有独占的更好用的 Markdown 编辑器
在线 AI 功能 ✅ 使用 Gemini 十分方便 ⚠️ 在更新到 iOS 26.1 Beta 2 后,部分大陆用户反映 ChatGPT 无法使用,有用户认为是节点规则问题,也有用户使用境外流量仍无法使用,需要验证。

📖 写在最后

常年使用 Pixel 让我无法再接受国内的定制 UI 系统。 考虑到 Pixel 在中国大陆的可用性不断降低,我可能不会再回到 Android。 也许 iPhone 17 不能带给我全部想要的功能,但至少——它稳定吧。